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1月31日在京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而是我国标准不够,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欧五,但全国普遍为150ppm以下的欧三,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
企业以此数据自我监督日常生产,环保局则以监测到的日均值为评价和惩处标准。一旦超标,监测中心便会发出红色警报。
应急措施考量着企业的责任感。济南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朱春晖向记者介绍。水泥厂:将进口脱硝设备与主要排放二氧化硫的热电厂不同,水泥厂主要产生的污染物为氮氧化物,它们排放出来还会二次催化生成PM2.5。以现在限产60%的情况统计,我们一天可以少排放140多公斤的粉尘。监督级别分为保持为主、加强监管和重点监管三级。
南郊热电厂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监测屏上显示的数据是由第三方独立运营的烟气在线监测设备上传的。在厂房后院记者看到,院内的停放的小型煤堆已经用黑色的防尘罩遮盖,而大量的煤燃料堆放在不远处的车间内。频繁发生的异常、极端天气和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其他警报,都呼唤人类在着眼长远的同时,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各项措施,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努力赢得与自然变化之间的长跑比赛。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思认为,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近一年来的某些极端天气。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但时间优势不在人类这边。对于这些极端和灾害性天气的成因,专家的见解虽不尽相同,但人类的活动导致异常气候加剧则毫无疑问。近一年来,南北半球局部地区严寒酷暑等恶劣天气此起彼伏,飓风洪水有增无减,而中国的华北华东等地也是雾霾紧锁
如何让世界各国采取联合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有待协调、谈判和具体落实。频繁发生的异常、极端天气和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其他警报,都呼唤人类在着眼长远的同时,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各项措施,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努力赢得与自然变化之间的长跑比赛。
但同时应该承认,无论是人类进化还是工业发展都有代价。因此,正视现实、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排除万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改善环境的正道。人类要发展、要进步,自然会大力提高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很明显,我们正看到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在发挥作用,由于整体气候系统发生了变化,才会出现像去年这样破纪录的恶劣天气。
但是,包括气候在内的自然界似乎不愿无期限地等下去,一些地球物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消亡,极地冰川正以罕见的进程消融,这些异常均揭示自然界的承受力正临近极限,改变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迫在眉睫。人类无节制的索取、生产、排放及相关的生活方式是改变地球陆海空自然生态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自然变化规律正受到人类活动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和干扰。尽管专家莫衷一是,但全球气候变化与上述反常现象显然有内在联系。然而时间是检验利弊的试金石,那些曾被不少诗人赞美和歌颂的烟云,如今成了全球忧心忡忡的焦点。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思认为,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近一年来的某些极端天气。19世纪末的欧美等地,烟囱林立,铁锤铿锵,西方世界在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欣喜若狂,没人会料到那个时代的鲜明标志--工业烟云会带来什么恶果。
对于这些极端和灾害性天气的成因,专家的见解虽不尽相同,但人类的活动导致异常气候加剧则毫无疑问。极端天气和自然界的反常变化在告诉我们,人类输不起这场比赛。
以解决能源问题为例,一些国家大力开发生物能源、氢能源、新型电池、甚至通过受控核聚变研制人造太阳,但怎样解决与粮争地、提高能效、降低成本、消除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时间证明。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但时间优势不在人类这边。近一年来,南北半球局部地区严寒酷暑等恶劣天气此起彼伏,飓风洪水有增无减,而中国的华北华东等地也是雾霾紧锁。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奥马尔巴杜尔则表示,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各地气温普遍升高,目前还不能断定近来澳大利亚的酷热或者北半球局部地区严寒等反常天气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联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专门在2010年签发了有关减少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源的行动纲领。法国画家莫奈画笔下的伦敦,被世人公认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
为此,他于2011年宣布,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凡是车龄在15年以上的出租车一律停发营业牌照,此外现在运营中的1200辆出租车也要进行新能源改造,伦敦市政府设立了一个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03万元)的基金,鼓励车主将伦敦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改造成电动车。与此同时,鲍里斯似乎对PM2.5束手无策,他所有有关改善伦敦空气质量的方案都仅针对减少PM10。
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不断出台的防治法令1306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的禁止在伦敦使用露天燃煤炉具敕令,可以算是世界上首个有关空气污染防治的法令,但这项异乎寻常的严苛法令不久就败于人类对能源的强大需求。
政府与民间的合力为了解决依然棘手的空气污染问题,伦敦成为全民动员的典范。曾经,大伦敦地区无数个家庭与工厂架起成千上万个烟囱,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令这座城市被冠以雾都,也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受尽折磨。
甚至,伦敦糟糕的空气质量,还一度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媒体报道中的主要话题。为了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进一步了解,伦敦国王学院于2010年3月12日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该软件数据基于的是设于大伦敦地区100个观察站的数据。伦敦市政府的计划是到2015年将该市PM10降至2008年的三分之一。如今,莫奈的作品也成为19世纪后期伦敦空气污染最直观的历史档案。
现在总的来说,英国空气质量非常好。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但工党议员却认为这是市政府在做表面文章,他们只是把抑制剂放在空气监测站附近,也就是说虽然污染指数看上去降低了,但监测站周边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并未实质减少。
1952年发生的烟雾事件,短短5天内就导致4000多人死亡,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267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导致死亡。
根据现代史专家估算,最终有超过1.2万人因烟雾事件死亡。根据欧盟委员会最近几年所作的报告,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指标既不符合欧盟指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相去甚远。尽管在此之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恶果,减少煤炭使用并关停大批重污染工厂,使得伦敦的雾霾天逐年降低,但至今伦敦仍被欧盟视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和家庭燃料产生的颗粒物污染。为此,从英国中央政府到伦敦市政府在最近几年相继出台多项法令法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清洁能源利用。
近几十年来,英国的空气质量已有显著改善。按照伦敦市政府的说法,伦敦空气质量指标变差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从2008年12月开始,该市在空气监测中引入了可入肺颗粒物(PM2.5)的检测,在新标准之下,伦敦空气污染浓度正在节节攀升。
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约10万人罹患各类呼吸道疾病,丧生者达4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才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将于今年1月16日联合主办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北京时间2013年1月13日21时的伦敦空气质量为低污染,其中氮氧化物1级、臭氧1级、可吸入颗粒物(PM10)2级、可入肺颗粒物(PM2.5)2级、硫化物1级(数字越低表示污染越轻)。